:::

臺灣鄉土書目資料庫

現在位置: 首頁向右箭頭 瀏覽服務向右箭頭 詳細資料
:::
系統識別碼 089WCJC0655008 
資料類型 學位論文 
主要題名 「公共」的歷史建構與爭論─台北市定古蹟「紫藤廬」的分析 
作者 黃仕穎 
出版日期 2001 
頁碼或冊數 103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分析本研究個案「紫藤廬」,自1950到1997年,從公家財產的官員宿舍,到作為商業空間也是公共場所的茶館經營,乃至其後被指定為「公共財」的古蹟身份,這過程中與公共相關的概念。 而這些概念涵括了國家作為「公共」代表的權威機制。其實際內涵為何,以及從「公共領域」的角度解讀在此空間中所進行的人文活動,並探究其社會意涵。最後則是釐清推動紫藤廬成為古蹟的公共性建構過程。 本研究的寫作方式,依「紫藤廬」所具有不同的空間身份與實際使用狀況,區分為四個斷代:一、自戰後至周德偉先生離台,二、1970至1980紫藤廬被稱之為「藝術家的人民公社」時期,三、1980至1997紫藤廬成為茶藝館,並做為藝文空間使用時期,四、1997年,基隆關欲收回紫藤廬一案引發紫藤廬保存運動,乃至其後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而在第一階段中,筆者強調了國家威權代理的公共意涵下,紫藤廬做為官員宿舍的公家財產所呈現的空間特質、公與私概念上所呈顯的曖昧,以及此階段中,自由主義學者聚集所形成具有公共領域之社會意義。在第二階段中,紫藤廬此一空間的特性,逐漸呈現了兩個主要脈絡,一是藝文人士,另一則是知識份子的聚集。第三階段則是釐清紫藤廬作為商業經營的公共場所,以及藝文空間使用的公共意涵,最後進入紫藤廬保存運動歷程,分析紫藤廬被推動成台北市定古蹟,其公共性建構過程中各個作用者,從何社會位置出發與行動以及如何互動協商,完成其公共財價值的建構。 在本研究最後,筆者嘗試對公共性進行反省,並提出在公共性建構中,具有建設性的批判應該在於監督這些假公共之名,所成就的價值或者利益,是否有以開放的態度,使資源共享,避免其壟斷獨享。 
出版者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出版地 臺北市 
關鍵詞 臺北市;大安區;紫藤廬;公共;公共性;公共財;公共領域;公家財產;商業空間;公共場所;古蹟 
全文影像 全文影像 「如尚未登入博碩士系統,請點選次頁畫面中全文影像欄位的 "登入" 或 "新增帳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