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鄉土書目資料庫

現在位置: 首頁向右箭頭 瀏覽服務向右箭頭 詳細資料
:::
資料類型 學位論文 
主要題名 高美濕地雲林莞草 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 (F. Schmidt) T. Koyama 根圈中可培養異營性細菌之群落結構與其時節變化 
作者 徐昭龍 
出版日期 2000 
頁碼或冊數 70 
中文摘要 河口和潮間帶地區的物理和化學環境因子易於變化的特性,對於棲息此間的海洋生物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生存於此的生物常須演化出特有的生活方式,以適應此種巨變的環境。雲林莞草〔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 (F. Schmidt) T. Koyama〕是適應河口和潮間帶地區的一種多年生耐鹽性植物,這種植物在台灣已瀕臨絕種,其分佈局限於西部沿海河口濕地,南限為雲林縣濁水溪口,目前以分佈於台中縣清水鎮大甲溪出海口南方高美濕地的族群數量最為龐大,估計其面積至少有五公頃。本研究藉由培養高美濕地雲林莞草根圈沈積物中之異營性細菌,以探討其群落結構,並配合不同時節之採樣,探討此細菌群落結構之變動性。本研究也比較了根圈與鄰近無植被灘地沈積物中細菌組成之異同。為期一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根圈菌數多為非根圈菌數的101-102倍,根據泛線性模式分析,無論根圈或非根圈沈積物之菌數幾乎都與鹽度有顯著相關(p < 0.05),而溫度與菌數及鹽度與溫度之間則無相關。本研究從根圈沈積物及非根圈沈積物中,一共分離出1394株異營細菌,根據革蘭氏反應、葡萄糖發酵及是否能在含有0‰、20‰和35‰三種海鹽濃度的培養基中生長,將這些分離株粗分為十三群。根圈沈積物分離株中,需鹽者所佔比例較耐鹽者為高(53.4%:40.5%)。非根圈沈積物分離株中則是耐鹽者所佔比例高於需鹽者(55.8%:42.1%)。無論根圈與非根圈之細菌,都以非發酵性者為主,包括需鹽性革蘭氏陰性菌及耐鹽而非需鹽之革蘭氏陰性菌及陽性菌,其中在根圈之最大一群為非發酵性革蘭氏陰性需鹽菌(35.4%),而在非根圈之最大一群則為非發酵性革蘭氏陽性耐鹽菌(25.6%)。就鹽度而言,根圈沈積物的鹽度大多比非根圈沈積物為低(0.4-6.0‰:3.0-25.0‰),或因如此,根圈沈積物中非需鹽且非耐鹽之細菌的數目和出現率,都比非根圈沈積物中者為多。沈積物之鹽度與其中之最優勢菌群,兩者之變動似乎息息相關;根圈沈積物的鹽度高於4‰與低於1‰時相較,前者大多含有較高比例的非發酵性需鹽性革蘭氏陽性菌(50.0-87.7%:8.51-36.2%);另一方面,非根圈沈積物的鹽度高於15‰與低於15‰時相較,後者通常含有較高比例的耐鹽而非需鹽的非發酵性革蘭氏陽性菌(0-41.2%:7.7-86.4%)。根圈之菌數及分類群皆較非根圈沈積物之菌數及菌群來得多,此顯示根圈比非根圈具有更高的細菌多樣性。 
URL 連結...
相關網址 連結...
出版者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出版地 臺北市 
關鍵詞 高美濕地;雲林莞草;根圈;細菌;多樣性;臺中縣;清水鎮